文革時期派性武鬥舉隅—以重慶「紅港海戰」為例
「文化大革命」是中國歷史上的奇特運動。其主要的政治模式脫離現代政治(無論是資本主義或共產國家)的常規,以自下而上的方式,企圖創造出新的體制與利益。在這革命的初期階段中,「大民主」裡的形形色色派系,都在「保衛毛主席」的高尚情操下,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的實踐,無政府式的以準戰爭的方式進行武鬥。很快的從冷兵器升級至熱武器,一般的陸戰是司空見慣的,除了空戰外,在四川的重慶則發生了文革武鬥中唯一的一場海戰。重慶武鬥的激烈程度是全中國的前段班,為文革武鬥的重災區。因為重慶是中國軍工產業重鎮,自然各種武器唾手可得。其地區主要分為「八一五」及「反到底」兩個派系,在矛盾升級至武鬥階段時,很快地開始使用大砲、坦克等重型武器。除了陸戰外,因為重慶為長江中上游的航運中心,所以雙方亦擁有各式現役或改裝的軍艦。1967年8月8日,兩派即在長江上開展了俗稱「紅港海戰」的戰鬥,造成24人死亡,129人受傷,船隻沉沒3艘,受創12艘,長江交通因而中斷的結果,之後亦使雙方武鬥激烈程度升級,產生更多的衝突及人員傷亡的影響。本文即以文革派性武鬥的分析為出發,進而帶入重慶「紅港海戰」的現場,還原該事件的始末,以展現文革前期武鬥的面貌及影響,亦見微知著般的反映文革時期航運發展的困境。
吳偉立於2021/4/21 下午 01:38:10更新
當日瀏覽數(11)│回應數(0)│轉寄數(0) │引用數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