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小敏的家
bnar
網誌>網誌文章
數據指台灣是肉食大國!專家憂心將吃垮下一代
推推數:0

數據指台灣是肉食大國!專家憂心將吃垮下一代

?
數據指台灣是肉食大國!專家憂心將吃垮下一代
圖/台灣是肉食大國,國人人均肉食量逐年增加中。Unsplash by Victoria Shes

你知道嗎?台灣是肉食大國。國人人均肉食量逐年增加中,已有環保人士計算數據後憂心,碳排增加太多,即將吃垮台灣的未來!事實上,歐美國家民眾為了環保理念,每週一天改吃低碳蔬食已是趨勢。專家建議即便你是健身狂,運動完不一定要狂吃牛排;喝豆漿與吃雞蛋都是很好替代選擇。

台灣人,原來是肉食大國!根據統計,台灣民眾的人均肉食量,從50年前的41公斤,到了2021年翻了3倍,來到113公斤,禽畜的飼養量也翻了三倍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陳庭毓擔憂,這樣帶來的碳排放影響,形同「我們是在吃掉下一代的未來」!

延伸閱讀

1125國際蔬食日,超商默默搶攻平價吃素

至於被忽略原因,是例如美國牛這類進口肉品,及進口水產品所造成的碳排量,也沒被政府納入計算等總總因素,造就台灣民眾無戒心下,一年比一年更愛吃肉與海鮮。

問題有這麼嚴重?從政府日前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來看,2020年,以「能源部門」的90.97%碳排量佔比最高,接下來依次是「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」的6.94%、「農業部門」的1.17%、「廢棄物部門」的0.92%。其中農業部門1.17%的估值,似乎微不足道,但政府這樣的估值,遭到許多團體的質疑,其實是嚴重低估糧食生產系統碳排量的數據,若繼續放任不管,可能會讓狀況愈變愈糟。

動物性食品生產週期 台灣未納入

不單單是台灣內部的相關團體,國際農糧組織(FAO)等等國際研究機構,也都認為台灣政府目前的計算方式,嚴重低估整個糧食生產系統的碳排量。原因在於,以動物性食品生產週期來看,台灣目前的計算方式,並沒有將整個「糧食供應鏈」包括在內。

一般來說,整個糧食供應鏈,有包括土地利用變化、糧食生產前、農場內部、糧食生產後這四個階段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陳庭毓舉例,例如第一個階段可能是先砍伐森林;第二階段則包括種植飼料、施肥;第三階段則是畜牧養殖;第四階段可能包括屠宰跟加工。

但目前政府對農業部門的碳排量,僅計算「農場內部」這一階段的碳排量,從最源頭的砍伐森林、種植飼料,再到後來的冷藏、銷售及剩食處理,「我們都沒有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算進去」,因此說嚴重低估,一點都不?過。

台灣除了畜牧養殖,其他糧食供應階段的碳排量都並未計入。黃菁慧攝圖/台灣除了畜牧養殖,其他糧食供應階段的碳排量都並未計入。黃菁慧攝
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陳庭毓更以國外研究為例,如果把整個食品生命週期算進去,會發現全球糧食生產系統,佔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4%,且動物性食品的排放量是植物性食品的2倍。雖然目前所有人都把碳排重點放在化石燃料,但英國有研究指出,即便我們現在即刻停止化石燃料的排放,按目前全球糧食生產系統的排放量,「也足以讓《巴黎協定》目標失敗」。因應氣候變遷,絕對不能忽視糧食生產系統的影響。

而在全球動物性食品在不同階段的碳排中,飼料生產的碳排量最高,占比約38%。這些飼料,以在台灣最常見的玉米、大豆為例,台灣98%以上的玉米、99%以上的大豆依靠進口;其中約有96%的玉米、12%的大豆被用作飼料,但這些飼料的生產、運輸過程,並沒有被政府納入碳排計算,尤其在全球有4成的耕地,都被用來種植動物飼料的大背景下,忽略這部分的碳排,是「嚴重低估」。

低碳蔬食,可以有效促進減碳排

問題該怎麼解決?吃素真的有幫助?陳庭毓強調,台灣人飲食轉型成低碳蔬食,對減排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。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,全球若在2050年前完成全球飲食轉型,不論是轉變成WHO全球膳食指南、蛋奶素飲食,或者是全素飲食,分別可幫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9%、45%-55%、63%-70%。因此建議政府,必須重視低碳蔬食的推廣,將相關建議納入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的條文,來降低糧食生產系統對環境的破壞。

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秦書淮也舉出幾個國際案例,說明飲食轉型已是全球的一股潮流。例如丹麥,2021年就針對自身國民的飲食指南,納入「減少碳排相關規範」,鼓勵國民多吃蔬食、減少肉食,每週建議的肉類攝取量,從500克減少至350克,「少了30%這麼大的幅度」。

台灣人飲食轉型成低碳蔬食,對減排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。取自pexels圖/台灣人飲食轉型成低碳蔬食,對減排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。取自pexels

今年4月,丹麥更進一步提出「食品氣候標籤」,期望透過資訊公開方式,讓民眾更明確的選擇低碳飲食,讓淨零轉型從生活做起。

美國舊金山也在公共採購上,減少肉食採購量,例如公立醫院必須在2023年減少15%的肉食採購量,監獄則必須在2024年減少一半的肉食採購量。因此,台灣應該努力跟國際的淨零趨勢做接軌。

國安風險下,台灣糧食自給率應提高

飲食轉型除了能因應氣候變遷,更可以跟台灣國安議題搭上線。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就指出,近來美國評估台灣未來的國安風險,「被封鎖的可能性大大提升」,因此因應國家安全戰略及糧食自給率來考量,「我們的確在低碳飲食上可以著手」。

例如,許多糧食輸出國,加拿大、澳洲、美國、法國等等,這些國家的糧食自給率均超過100%,自然有餘力輸出糧食;其他像德國糧食自給率達93%、英國65%、義大利59%,跟台灣同處東亞的韓國糧食自給率也有五成。但台灣2021年的糧食自主率只有31.3%,比2020年還少0.4個百分點,這顯示台灣的糧食自主率不但非常低,且逐年下降。

延伸閱讀

不是你想像中「素肉」?新加坡搶當植物肉重鎮

林淑芬強調,飲食習慣雖然是每個人的基本人權,但飲食習慣「需要養成跟教育」,從國內糧食自主率來看,台灣應該要把在地農業發展的目標再拉大一點。另外,衛福部雖然在每日飲食指引跟指南有訂出建議,但這個指引跟指南「對人民很遙遠」,民間的「生酮飲食」減肥法,宣傳強度遠超政府的飲食教育,這些都是行政單位未來有待改進的地方。

國民黨立委洪孟楷也說,隨著人類的發展與環境的破壞,這代人必須思考如何讓環境永續,為下一代留下一個更好的地方,將低碳飲食條文明確納入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」的修法條文,除了可以對外明示政府的態度外,也能留下法源,不論政黨是否發生輪替,均不影響國家淨零政策的推動,讓政策保持一貫性。

一般人想到淨零碳排,或許想到的都是再生能源、電動車等等距離自己很遙遠的地方,但或許單單從飲食習慣的轉變開始,每個人都能對地球的永續發展貢獻一份心力。例如運動完後要攝取蛋白質,或許可以從豆漿等植物性糧食攝取,讓淨零轉型,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。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97316

鄒純敏於2023/4/30 上午 10:29:25更新
當日瀏覽數(27)│回應數(0)│轉寄數(0) │引用數(0)
copyright © 2012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TUMT All rights reserved.
各項連結網站導覽智慧財產權常見問題隱私權與服務條款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