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輕世代為何植物瘋?一片葉子5萬,玩家乾脆變賣家
你治癒它賺錢!觀葉植物從居家療癒到收藏炒作
?
疫情期在家時間增多,大家捨得花錢裝點居家,意外造就全球觀葉植物的火紅。圖片提供/宅栽
空虛感和對自己的小小愛寵,讓觀葉植物在疫情期間大紅,尤其是年輕人和新貴一族。綠植商機大有可為,有些人甚至從玩家變身成為賣家。
多肉植物大家可能不陌生,但如果還沒有聽過「龜背芋」「鹿角蕨」「山烏龜」,或者對它們不熟悉,小心你可能落伍了!
這兩年受到疫情影響,大眾在家的時間遽增,各種居家相關行業跟隨受惠,養植物更成為全民運動。年輕族群爭先湧入花市、農場選購綠植,帶動市場買氣,一株要價千元、萬元的植物,在市場上屢見不鮮。
葉子愈奇怪、變異愈嚴重的植物,市場價格飆得愈高,有特殊色澤或斑紋的植株,價值更不斐。
有些植物直接以葉計價,一片葉子要價5萬元,整株逾20萬元。葉片可長達80公分、呈狹長倒三角型的「聖靈蔓綠絨」和帶不同色澤與斑點的「白斑姬龜背芋」,都是全球罕見品,價格曾一路?到50萬台幣,令人咋舌
為什麼植物可以擁有精品般身價?
圖/年輕人和社群媒體同步帶動這股植物風潮,從黑手指、網美到玩家,紛紛跳入坑而不悔。圖片提供/樹園藝
知名植物Youtuber、也是觀葉植物「宅栽」創辦人陳兆倫,就讀台大園藝系時間就是植物玩家。他長期觀察國外市場趨勢,一語道出潮流源頭:「這股植物流行風潮其實是從IG、Pinterest等社群媒體吹向台灣,台灣只是跟隨流行在走。」
2020年春,疫情重創歐、美、泰等國,每個城市都有長短不一的封城期。待在家總要有事可做,知名室內設計師、網紅等開始在IG曬各種居家裝潢和生活照,巧的是照片裡都有綠植蹤影。
接著便湧現各國「植人」,從客廳、廚房、房間到浴室,各種大小不一的綠植從背景華麗轉身成為主角,來自熱帶雨林的龜背芋、蔓綠絨、黃金葛更是其中要角。
觀葉植物風潮快速蔓延,沒多久,網紅家裡就成為小森林,成為突顯品味和話題的場景。
這樣的視覺語言,讓部份內在空虛的年輕人群起跟風仿效,到Amazon、eBay下單購買同樣的植物,然後在社群媒體發文分享,一波波推動流行。
一下子,植物風演變成「植物瘋」,原本只是市場配角的觀葉植物,身價水漲船高,主要貨源地泰國甚至出現大缺貨,讓買家追到台灣求貨。
網路無國界,亞洲的網美也跟上植物風潮。
在台灣,知名藝人田馥甄曾在IG分享過龜背芋、虎尾蘭;情侶網紅「阿卡貝拉」家裡種滿天使蔓綠絨、琴葉榕、鹿角蕨;連教英文的網紅「阿滴」,不久前也在YouTube分享自己把植物養死的心情,並請網友推荐好養的植物。
這兩年若不談些跟植物相關的話題,或者種上幾盆當紅品種,感覺似乎就落伍了。
情鍾天南星科家族,初入門者按圖索驥拿IG照片買植物
圖/原產於熱帶雨林的天南星科植物,葉型和色澤變化多端,深受玩家追捧,特殊品種每株都有萬元以上身價,甚至不乏三、五十萬高價品。圖片提供/宅栽
觀葉植物是指葉形、葉色美麗的觀賞型植物,開不開花是其次。它們原產於高溫多濕的熱帶雨林,日照需求不高,既能當室內盆栽美化空間,又可淨化空氣,正契合疫情期的心理需求。
天南星科家族的龜背芋、黃金葛、彩葉芋、蔓綠絨、合果芋,品種千變萬化,是這兩年最流行的觀葉植物品種,也是被瘋狂炒作的品種,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、幾萬元都有。特殊品甚至以葉計價,一片葉子動輒從3、5萬元起跳,讓人看得目瞪口呆。
父母和周遭親友都是花農,從小在彰化田尾跟著植物長大的「樹園藝」老闆陳妍卉笑說:「這段時間確實有不少年輕消費者上門指名購買某款觀葉植物,也有新手連植物名字都不知道,直接拿著IG照片來找。還有人看到盆器和周邊擺設和網路照片不相上下,乾脆整套打包帶走,現場轉帳付款,一點也不手軟。」
年輕玩家成為高端市場主流,既收藏又炫耀
十年前和父親一起在屏東種植龜背芋的農夫拾參,對這波漲勢也很有感。
龜背芋過去屬於切葉市場,廣泛運用在廟會、婚喪禮慶的花籃花圈,每片葉子價格只有幾塊錢。
由於開裂葉形很特別,巨大的葉子又很適合室內擺設,廣受歐美人士喜愛,如今可以稱為觀葉植物的必備款。影響所及,台灣上班族也跟著買龜背芋,還誤以為它是進口貨,殊不知屏東農地正是台灣龜背芋的大本營。
被網友戲稱為「龜老闆」的農夫拾參,見機不可失,也在網路自銷龜背芋,月收入約有30萬元,為過去做切葉市場的六、七倍之多。
圖/綠色龜背芋是觀葉植物的簡單入門款,有斑、有變異色的特殊品種是市場稀有品,以葉計價。圖片提供/樹園藝
去年(2021)三級警戒期,包裹運送嚴重塞車,有些買家乾脆直接開車去農場搶貨,其中不乏開三、五百萬高級名車的科技新貴,讓農夫拾參瞠目結舌。
身邊有不少玩家級好友的陳兆倫也證實,觀葉植物的高端玩家,有不少是30歲左右的科技新貴或社會新貴。
他們養植物除了消遣或紓壓,有時更用來炫耀。物以稀為貴,愈珍稀的品種,愈值得買來炫耀。似乎只有這樣,才足以展現他們與眾不同的收藏眼光,也才足以犒賞爆肝工作的辛勞。
更有一群也是玩家級的科技工程師,出於興趣原本就養了一些特殊品種。眼見市場持續發燒,他們直接從玩家變身為賣家,把養大的植物分株出售,再買入當紅品繼續繁殖投資。
不少臉書的植物社團經營者、網拍玩家都屬於此類型,他們的網路銷售和網拍模式,也順勢帶動了傳統園藝商,跟著跳進電商行列。
這兩年台灣的植物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?目前並沒有準確的官方數字可供參考。業內人士估算,一年應該有5億以上的營業額,幾乎是疫前的十倍。於是在這場風潮中,有人被植物療癒了,有人則被「商機」療癒了。
瘋植物熱潮會因疫情退燒嗎??
十七世紀荷蘭曾經出現一股「鬱金香熱潮」,後來供過於求,市場大崩盤,造成無數人破產,只能怒吃鬱金香洩恨。
疫情帶來的觀葉植物榮景,是否也將隨著疫情趨緩而出現價格暴跌呢?農夫拾參說,大不了再回去做切葉市場。陳兆倫則是理性地看待市場的發展:「一切都是供需法則造成的市場變化。需求爆增而供應不足,自然會出現失衡的爆價;當供應跟上了,市場價格自然也會回穩,稱不上暴跌。」
養植物就像養寵物,一頭鑽入後就難再回頭,市場只會愈來愈蓬勃。或許,綠植商品的價格逐漸回穩,反而可以幫助消費者理性回到綠色療癒的初衷,也不會讓疫情期間好不容易獲得的生命領悟,掩蓋在金錢遊戲底下。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88124
鄒純敏於2022/4/14 上午 10:53:26更新
當日瀏覽數(8)│回應數(0)│轉寄數(0) │引用數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