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小敏的家
bnar
網誌>網誌文章
亞裔價值觀vs.美式競爭力!用嶄新策略養育「乖乖牌」孩子
推推數:0

亞裔價值觀vs.美式競爭力!用嶄新策略養育「乖乖牌」孩子

美國沒有乖孩子
?
亞裔價值觀vs.美式競爭力!用嶄新策略養育「乖乖牌」孩子
僅為情境配圖。取自pakutaso
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

在我們的文化裡,如果小孩和媽媽上街的時候,從來不曾吵著要買東西,即便看到喜歡的東西,僅微微向媽媽示意,而非激烈地想方設法爭取購買,那麼我們就會說,這個小朋友很乖,是個乖孩子。這種我們文化裡非常普世的價值觀,讓每個人都毫無異議地舉雙手認同這是個「乖小孩」的結論。事實上,只要是人都會有想要的東西,藉由稱讚小朋友「很乖」,我們獎勵的人格特質是「自律」與「服從權威」,克制自己的物質欲望,不做非分之想,同時也服從母親對資源分配的主導權,不造成大人的麻煩。(本文摘自《人家有傘,我有美國》一書,以下為摘文。)

基本上在亞洲,「自律」是被稱讚的必要條件,是我們追捧的人格特質。反之,同樣的情況,假設孩子拚了命爭取他想要的東西,不停針對「現在就要買」展開滔滔雄辯,最後甚至放棄壓抑情緒,當場躺在地上張牙舞爪演出「這不是肯德基」,那麼這個孩子很可能被評價為「胡鬧」或「沒有教養」,因為他不看場合、不挑時機,要的太多、太放肆,再加上不應該這麼露骨地展現負面情緒,情緒的表現是對長輩的不禮貌,引人注意更是丟臉,不被允許。

總之,無論伸張目的為何,即使只是生活中的小小情事,放任自我追求,在我們的傳統價值觀裡就會被詮釋為任性而為,往往帶有負面意涵。長此以往,也造就了我們嚴謹而不討不要的社會文化。

身為一個台灣長大的女生,我理所當然擁抱「自律甚嚴」與「不露聲色」的價值觀,小時候所受的教育是「大家閨秀怎麼可以輕易向別人討東西」、「有教養的女生不牙尖嘴利」,並相信只要默默努力、取得好成績,無須多言,自然而然會得到應有的報酬。勤懇含蓄的人生守則當然沒有問題,東方、西方各自擁戴的價值觀也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,然而當我踏上美國這片自由奔放、齜牙裂嘴、沒大沒小、據理力爭、沒理依舊力爭的土地時,從小到大秉持的原則,開始鬆動了。

在亞洲,「自律」是被稱讚的必要條件。取自pakutaso圖/在亞洲,「自律」是被稱讚的必要條件。取自pakutaso

?

依照我一直以來生活在台灣的標準看,說實在,美國的小孩根本沒一個「乖的」。他們永遠是「媽媽說一句,小孩說三句」,整天都在問你為什麼,請你解釋遊戲規則從何而來。為什麼只能看30分鐘電視?為什麼哥哥負責洗碗,我卻負責掃地?為什麼作業不能用電子郵件繳交?為什麼我做的檸檬汁每杯只能賣一元?

在美國,小孩發出質疑不會被稱為「頂嘴」,只要語氣有禮貌,發出疑問也絕對不會被視為「沒大沒小」。一般來說,美國人希望家中定下的規矩能讓孩子感覺合情合理,因此願意花時間和精神與孩子溝通,保持彈性,凡事均有親子討論的空間,而不是父母神聖不可侵犯、主權至高無上。也就是說,在美國的家庭結構中,父母雖是權威沒錯,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階級界線不如亞洲社會來得分明,上對下下達指令的意味也沒那麼明顯。

這種權力與階級之間的狀態,甚至推及整個美國社會的結構。

你感覺得到,手握權力的一方和沒有權力的一方較為平等,社會階級、公司階級之間,權力分配扁平。身為蘋果電腦的員工,當你在公司走廊遇見賈伯斯時,只需輕聲致意說聲「早安,史帝夫」,不需要畢恭畢敬地鞠躬、身體貼牆讓路、電梯大門特意為他敞開。

由此出發,在公司內部質疑上司、試圖改變公司政策,當然也是被接受的。甚至,美國人十分讚頌所謂的「speak up」,大膽發聲,認為進步由發聲開始,唯有能夠勇敢點出缺點、提出改革方案的人,才是真正的領袖人才。相對的,默默安靜堅守崗位者雖是優秀員工,但僅僅只是員工罷了,並不具有管理人才的潛質,也不出色。

在美國,能夠挑戰權威、勇敢提出異議、緊咬自己的目標並努力不懈,才會被視為真正的人才。

美國人的價值觀中,他們認為進步由發聲開始。取自unsplash圖/美國人的價值觀中,他們認為進步由發聲開始。取自unsplash

「如果他連個玩具都討不了,你別指望他長大可以替自己掙得什麼其他權利!」

朋友這麼提醒,要我們給孩子更大的自由度練習捍衛自己,從生活中學習談判的技能。

雖然這番建議和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大不相同,但我認為極有道理。應該趁小孩還小、可塑性還很高,就讓他們知道遇事可以試著爭取看看,並教導他們正確的爭取方式,諸如怎麼做才是有禮貌又合乎規範的,言語、技巧和力道的強度如何才符合文明世界的潛在倫理。與此同時,更讓他們領略欲追求一個目標,不是只有一種直線做法,想抵達目的地永遠有許多路徑可以繞,要考量的是如何繞得合法、繞得有效率、繞得成功。

給孩子一個策略性學習的機會與空間,比一開始就嚴格禁止,使其止步不前來得更佳。

這種感覺就像我們從小被禁止與異性交往,感情路上走得坑坑巴巴,一到了適婚年齡,長輩卻跳出來不停催婚。這行進節奏似乎有些不太合理啊?少了練習的機會,卻必須馬上拿出亮眼的婚嫁成績單,怎麼想成功機率都太低了嘛。

人生路上,各種各樣的練習是必要的,日常生活皆學問,成長過程中在父母眼皮底下練習更是大佳。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出門不被人欺侮,遇事能夠捍衛自己的權益,極力爭取自身應有的報償,走遍全世界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果敢,是否應該鬆動規矩的疆界,提供一些彈性,讓我們的孩子不那麼「乖」?

老美認為,對權威輕聲細語、低頭不敢直視的孩子,長大之後會成為逆來順受、軟土深掘的大人,尤其難以在全球化的商業世界中生存。這個想法並非全然正確,但其中的邏輯確實值得身為亞洲人的我們深思。

取自pakutaso圖/取自pakutaso

身為台灣長大的母親,教育下一代的每一個時刻,我內心都有巨大的掙扎,在深植的亞裔價值觀和美式競爭力之間不停拔河。每天眼睛一張開,都不確定該怎麼做比較好,戰戰兢兢、如履薄冰,時時自問:「到底我應該鬆動母親的權威到什麼程度?」有些人會說,你要放任孩子倒在地上哭,那是你的事情,我家孩子可不允許這麼沒教養。我想關於教養孩子自律這回事,沒有鋼鐵準則,每位父母心中皆自有一把尺,唯有父母能夠裁決自家孩子幼年的家庭教育,不容他人置喙。給予孩子彈性的結果,確實會讓孩子比較自我中心,但是,長出稍微比較膨脹的自我是強悍靈魂的附加條件,無可避免,除此之外,並不會讓孩子比較不守法、沒禮貌。美國社會的一般大眾是非常守法的,坐車不逃票、不貪小便宜。若要說施行開放式家庭教育會帶來什麼負面影響的話,那大概是孩子會比較有自己的意見、不對父母百依百順吧。

與其探討個人持有價值觀的對或錯、優越或低劣,倒不如想一想自己持有的觀念會帶領我們走向怎樣的人生,沿路會看到何種風景。現在生活周遭的模樣、每日的生活軌跡,我們又是否滿意,或是怎樣可以讓它更好、更圓滿?

接觸西方社會的思維邏輯能讓我們了解他們在想些什麼,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,同時也讓我們反思自身,想想在全球化競爭的時代裡,台灣人的優勢在哪?如何緊緊抓住;弱勢又在哪?能否積極改善。若真想讓台灣的下一代放眼全球,在產業價值鏈中移動,我們是否需要調整腳步、墊高視角,用嶄新的策略養育我們的「乖乖牌」孩子,期待他們長大後踏出國門,拳打腳踢,無所畏懼。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71991

?

?

鄒純敏於2021/4/24 上午 07:34:27更新
當日瀏覽數(8)│回應數(0)│轉寄數(0) │引用數(0)
copyright © 2012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TUMT All rights reserved.
各項連結網站導覽智慧財產權常見問題隱私權與服務條款聯絡我們